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qg28.com,最快更新一品公卿最新章节!

    123

    永乐二年。甲申。

    永乐朝开科取士,其中一甲三名,二甲九十三名,三甲三百七十四名。

    同月,在直沽设卫,置指挥使领兵兵五千六百。因靖难之初朱棣曾率兵从直沽渡河奇袭沧州,为当今天子车马渡河之处,所以赐名天津,置天津三卫,并且命工部尚书亲往天津,考察营建天津的各项事宜。

    同时,因战功赐马三宝“郑”姓,改名郑和,并简拔为内官监太监,领钦命出使朝鲜、日本、暹罗……

    或许没有人注意到,近来朝廷的大动作多是出自礼部和工部,而且每一项都蕴含深意。

    开科举取士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提拔上来一批新人,看起来平常不过的举动放在这个时候就有点不寻常了。朱棣虽然是大明皇帝,其实名声并不怎么好,远远不如建文。尤其是在士林当中。朱棣被很多人在暗地骂为残暴之君。开科取士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种情况,这不是为了皇权的稳定,而是为了整个帝国内部的平衡。

    提拔上来这些新人做什么?绝对是要放在基层为官的。大明朝的官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上来一批新人,那些旧人如何处置?也许很多人还看不清楚这一点,林三洪却明白的很……

    至于兴建天津,完全不是朱棣所言的那样“因此地靠近海口,利于通商、周转之便”,而是在为经营北方做准备。

    命郑和出使海外,是为了确保在大明周边构建一个稳定平和的环境,朱棣绝对不希望在对付北元这个心腹大患的时候身边再出什么乱子。(这还不是历史上著名的下西洋)

    朱棣直接下命令,然后由两个儿子去执行,用意颇深!照这么下去,用不了十年二十年的光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就会改变。士大夫阶层将被皇权排挤出决策层面,大明的天下将成为皇帝一个人的天下在很多人心目中,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天下就是皇帝一个人,其实从来就不是这样。但是,现在,朱棣好像真动了这样的念头。

    天下是谁的林三洪并不怎么关心,这个不是自己一个人所有的缫丝作坊正慢慢走上正轨,哪里有心思去关心朱棣?

    在开春以后,丰隆昌缫丝作坊有过一次分红。

    既然有分红,就说明作坊是赚钱了,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

    自从去年初冬进行了管理制度改革以后,缫丝作坊的经营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但是这种程度的改变远不足以使作坊进入盈利状态。而林三洪依然拿出了银钱分了一次红。

    这次分红的总量还不到一百贯钱,折合成银子也就是大几十两的样子。那些零散的股东大多分到几十枚铜钱,也就是这样了。

    分红虽然不多,但好歹也算是赚钱了。人们开始一哇声的念叨林三洪的好处:林大人是有后台的,作坊经营了还没有多少时间,就已经分红了,来年的时候林大人肯定赚的更多。

    亏还是赚只有林三洪自己心中清楚,至于金子焕和黄万里这两个大股东根本就不过问经营状况,他们之所以入股并不是为了赚钱。

    所谓的赚钱,完全是停留在纸面上。

    要是查账的话,缫丝作坊确实没有亏。因为库存的原料和成品都可以折算成现钱,场地和设施一起折算进去,从账面上看不出什么。可林三洪明白,这个缫丝作坊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原料还没有生产完毕,部分成品还积压着,这些都是亏着的……

    辛辛苦苦经营了大半年,费心费力什么的都不算,其实还贴着银子呢……

    好在过去的这大半年里,缫丝甚至是整个丝织行业都很平稳,没有什么大的起落。只要用心经营,赚钱也仅仅是时间问题——前景说不上多好,也谈不上多糟!最起码的来说,以现在这种情形还可以经营下去。

    现如今作坊里的基础设计已经齐备,看起来也有点工厂的架势了。尤其是管理制度的完善,让林三洪信心满满……

    偏偏在这个时候,汉王朱高煦到了,还带来了吏部的委任行文——林三洪被任命为知扬州事,而且是即可到任。

    对于这个任命,无论是朱高煦还是林三洪并不怎么满意。

    知府一职,其实并没有定制,大明朝的府级行政单位很多,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分为大、中、小三等,相关的知府这个官职也略有不同。扬州府地处繁华人口密集,赋税也多,自然是一等一的大府,相应的知府也是正四品。

    林三洪虽然早在半年多以前就被革去官职,可所有人都明白这不过是走走过场,如他这种立下大功为朱棣打开局面的人物肯定会得到重用。正四品的知府是地方官,完全以品级来论的话,放到京官里头比正五品要稍微一点点,但是在地方上,是绝对的中坚。

    但是朱高煦的本意是想把林三洪按照在京中,无论是都察院继续供职还是去往别的衙门,互相之间都可以照应到。尤其是现在汉王已经领了礼部,最希望的就是把林三洪安插到礼部衙门,这样的话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方便很多,在礼部当中安插一个正五品上下的自己人进去,不敢说架空这个衙门。起码可以让自己的影响大幅增加,从而达到独当一面的效果。

    而现在的朱高煦,最想要的就是独当一面的机会。

    如果把林三洪放到地方上,显然就没有这样的优势了。也等于是间接的削弱了汉王的实力。

    “皇上钦点的我?”

    “嗯,是父皇点了你的名,交给礼部会商之后才有此任命!”

    这就更加的不对了。

    按照体制,官员的任命根本就是吏部的职能。任免官员的人选是由吏部提供,然后交给皇帝朱批生效。当然皇帝可以同意也可以驳回,若是驳回了吏部的任命人选,吏部自然而然就需要再提供候补的名单。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样的任命,都需要吏部给出皇帝提供候选名单,而皇帝只需要是不是同意吏部的人选就可以了。

    但是现在朱棣明显是颠覆了这一点,自己提出候选人交给吏部会商,这种情况极其少见。

    可以想象得到,吏部的堂官们心里肯定不舒服,其中一些惯于见风使舵的家伙自然能看出皇帝的心意,绝对不会驳回皇帝的决定……

    在掌管了礼部、工部之后,朱棣开始插手吏部这样的要害部门了。

    如果都察院(御史台)有一两个真正铁骨铮铮的臣子直言进谏的话,完全可以把朱棣的任命再反驳回去,让这种违反制度的行为无法生效。

    但是很显然,没有人具有这种敢于当面抽朱棣耳光的勇气,都察院集体装聋作哑了。想来朱棣也怕在都察院这边碰壁。所以故意把一个曾经隶属于都察院的林三洪朱提出来试水,不知不觉当中就堵住了都察院众人的嘴巴。

    因为林三洪确实有功,而且具有都察院的背景,所以他就成了朱棣挑战朝廷制度的试验品!

    “要说知府这个官职,对于大局也不会有多大影响,不过父皇直接点了贤弟你的名字,吏部都过了,都察院也没有人说话。我这边就是有点小心思也用不上……”

    朱棣这么干其实也冒了一定的风险,自然不可能因为朱高煦不高兴就收回去。在这个任命上,朱高煦无能为力。

    要说知府的官职,其实也不算小了。尤其是放在扬州的地面上,实打实的肥差。但是林三洪和朱高煦关心的不是这些,而是大局。

    把林三洪放到地方上去,不会对他争夺太子有什么帮助,这才是最重要的。林三洪一走,汉王就等于了少了一条臂膀,仔细算一下细账就可以知道,其实是很不划算的。

    “前任扬州知府犯了什么事情?”

    知府三年才有一任,现在才不过过去两年,还不到换任的时候,忽然提了林三洪为扬州知府,那就说明上一任的扬州知府肯定是出事情了,要不然不会在这个当口走马换将。

    “前任知府并没有犯什么事儿,而是被调到了西军都督府,领指挥副使衔,实授山西军马司同知,算是升了吧。”

    林三洪问道:“前任扬州知府是武官?”

    “是武官,跟随父皇十几年的老人了,为酬战功在委任了扬州知府,还不等到任期就又调到陕西……”

    林三洪总算是明白了。

    任命自己这样的小角色,看起来是微不足道不足挂齿之事,其实朱棣用了很多心思。用这个任命挑战了朝廷内部制度,同时把自己的嫡系人手安插到边军当中。走的是林三洪去湖广时候的老路子,先用大帽子把自己人撑起来,然后委任到边军中做一个副手,这是在收军权呢。

    “安排到陕西?”林三洪意味深长的说道:“汉王一定要注意了,尤其是在今年。若是再发现老燕军当中的人马往边军调动,可一定要仔细了,皇上已经在着手布置对蒙古用兵之事。这个事情一定要争,千万莫落在大王爷的后头!”

    天底下的边王那么多,就算是为了进一步控制边军,朱棣怎么不在自己的人安插到辽王手下,怎么不安排到云南沐王府那边?很有可能这是在为新朝的第一次北伐做准备。

    朱高煦很快就领会到这一点儿,摸着已经蓄起的络腮胡笑道:“我就晓得贤弟有眼光,所以特意亲自跑过来一趟,为的就是听听贤弟的高见,果然不虚此行!贤弟你也收拾收拾。这几日就准备上任去吧。”

    “这就去上任?太快了吧?我不去京城了?”

    按照历来的惯例,钦点的官员上任之前,都要进京陛辞,顺便也听听皇帝的训导,然后再拍着胸脯子对皇帝信誓旦旦的做出保证,说出一些“不负皇恩诚惶诚恐”之类的话对皇帝表示一下决心,官面上的流程才算走完。在这之后,还要一一拜谢相关各个衙门的官员:要不是大家给你帮忙,你怎么能够捞到这么好的差使?

    这已经是官场上约定俗成的规矩,所以一个新任官员从任命到真正上任,通常来说中间都隔着好几个月的时光。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即将上任的官员都在忙着跑应酬拉关系……

    朱高煦爽朗的笑着:“皇上已经说了,陛辞什么的就免了。几句勉励的话能有什么用?你要是真有本事就用在实实在在的地方,皇上等着看你的政绩,不想在事先听什么保证。至于跑门子拉关系什么的还是算了。你这个任命本来就有很多人腹诽,你还能去见谁?”

    “嘿嘿,说的也是,我就是到了京城,最多就是往王爷府里跑一跑,现在王爷都来了,不去就不去吧。只可惜我这偌大的作坊,刚刚有了一点样子,就又得撒手了……”

    朱高煦哈哈大笑,毫不掩饰对林三洪开作坊这件事情的轻视:“贤弟呀,你也是有胸襟有气魄的,怎么就看准了这个小小的作坊?就你这个作坊能赚几个钱?辛辛苦苦一年到头能赚几个?”

    “不瞒王爷您说,我这个作坊到现在还是勉强支撑,还亏着银子呢……”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扬州富庶之地,就算做个廉官,杂七杂八的进项也不少,一年下来比你开十个作坊都强……”朱高煦取笑道:“我临来之前,父皇曾问起贤弟的近况。我就说你在家闭门读书,没有敢说你在鼓捣这个破作坊,我是怕丢人呐!”

    “读书?哈哈,”林三洪忍俊不禁的大笑,过了良久方才忍住笑声正色说道:“这个作坊也不全是为了赚钱,说不准以后会有什么大用。只是现在手里没钱,即便是勉强经营也出不了什么效果。要不然王爷您也在我的作坊里入点银子,算是股东……”

    朱高煦当然不会和林三洪合伙弄什么作坊,一来是看不上这点小钱,再者他的身份干这个也不合适:“我可没有这个闲心!”

    林三洪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道:“作坊实在是难住了,要是王爷您不入股的话,我就只能借钱了。王爷能不能先支给我点银子,算是借的……”

    “多少?”

    “十……五……三万两银子吧。”

    三万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即使是汉王。

    若真是有了什么急事,朱高煦不是拿不出几万两银子,只是他的钱也不全是正经来路,经手之后还要花销出去,无论干什么都比给林三洪办缫丝作坊要正经的多,所以很直接的回绝了:“这么多?你这个作坊才值几个钱?张口就借三万?没有!”

    “若是有三万两的话,不出五年我就能让这个作坊起来。实在没有那么多,少一点也行。一万有没有?”

    看着林三洪没皮没脸的样子,朱高煦哈哈一笑:“这些日子开销很大,我手里也没有几个钱。若你真的用到急处,三五千两随时都可以拿的出……”

    “也好,这我就放心了。要不然作坊刚刚有点样子,我再一走,恐怕又要耽搁了。”

    “你就别操心你这个破作坊了,吏部那边早就报备好了,赶紧着收拾收拾,尽快去扬州上任……”朱高煦说道:“所需印信和官文都给你留下了,官员上任的安家费也在。贤弟是我门下第一个外放之人,父皇那边钦点的知府。扬州素来富庶,以贤弟的才能,干上一任肯定能出政绩,到时候,你我兄弟二人脸上都有光彩……”

    “难说,我就在都察院干过几天,地方政务完全就是两眼一抹黑。扬州本已富庶,很难再做出什么事情来。我尽力吧……”

    “要是眼光和格局,林三洪绝对是有的。可真要是具体到地方政务上,未必就比金子焕那样的老油条强多少。而且扬州本身就已经很富庶了,地方上也比较安定,还能做出是像样的成绩来?

    “贤弟的本事我信得过。”

    朱高煦离去之后,林三洪不得不仔细想想。越想越感觉朱棣的脚步在加快,完全就是在按照《大明国》里说写的那样在一步步进行:

    忽然之间就把一个赋闲在家的林三洪拉扯起来,眨眼功夫白丁就成知府,看着就好像是唱戏一般儿戏到了极处。可林三洪看的出来,这事情绝不是表面上这么简单。这是经过数次博弈之后的结果,作为当事人的林三洪根本就提不起来。至于朝廷制度,已经在朱棣的强势面前所剩无几了。别说特例简拔一个小小的林三洪,就是林三洪的前任,那个扬州知府,照样是从文职地方官里拎出来安插到军队当中,跨体系的任命都能立刻做到,何况一个小小的知府?

    只要朱棣愿意,或者是有这方面的需要,随时都可以把内阁六部一脚踢开自行其事。

    如此强势的皇帝还真不多见。

    当年的朱元璋身具开国的威望,斩杀了绝大部分开国勋臣之后,朝廷内外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