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昌平君上奏,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去一起职务。
咸阳惊诧不已。
上一次中原危机,咸阳宫本想借机打击熊氏,结果熊氏“主动出击”,配合公子高开辟了东南战场,逃过了一劫。
这一次中原决战,咸阳宫又想借机打击熊氏,谁知决战尚未开始,熊氏就“主动退让”,昌平君竟然辞职不干了,试图从这场政治漩涡中逃脱出去,这立即引起了咸阳宫的警觉。
昌平君为何请辞?在熊氏生死存亡之刻,昌平君为何选择束手就缚?昌文君熊炽早已归隐,如今昌平君熊启也不干了,那熊氏的新一代魁首是谁?难道熊氏内部出现了重大分歧,矛盾激烈,导致昌平君被迫请辞,不得不把熊氏魁首交给其他人?如果熊氏魁首换人了,那熊氏的核心就从东南地方转移到了关中中央,那么熊氏的核心策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在秦王政和内廷大员们分析和猜测熊氏即将做出何种重大举措以扭转现今被动局面的时候,东南地方熊氏大员们的请辞奏章纷纷到了咸阳,以魏起为首的十一位军政官长们以各种理由恳请辞去现有职务。
秦王政勃然大怒。
这是威胁,这是对咸阳宫的反击,咸阳宫要借助中原决战打击和削弱熊氏外戚,而熊氏力量则以全面辞职来要挟咸阳,我不干了,我要把东南形势搅乱,我要让东南战场失去攻击能力,我看你还怎么进行中原决战。
武烈侯没有跳出来,熊氏外戚却跳出来了,这是秦王政和咸阳宫根本没有想到的事,让咸阳宫措手不及。
熊氏外戚这一招很厉害,看似“全面退让”,其实就是以退为进,公开挑衅咸阳宫。此策看上去很愚蠢,这不是找死嘛,咸阳宫一怒之下,肯定要把他们全部撤职,然后禁锢,但禁锢之后呢?禁锢之后咸阳宫就没办法置他们于死地了。更重要的是,咸阳宫在这个关键时刻,也不敢彻底得罪熊氏,毕竟中原决战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决战肯定要打,东南战场肯定是重中之重,而要想让东南战场发挥威力,那就必须稳定东南郡县,要稳定东南郡县就必须向熊氏做出让步,而最好的让步就是给公子扶苏以最大的支持,让公子扶苏在东南战场上取得胜利,让公子扶苏距离储君之位更近一步。
熊氏外戚把本来应该是在决战之后发生的事,应该由咸阳宫掌握主动的事,变化为决战之前与咸阳宫撕破脸,由此牢牢掌握主动权。我看你还要不要进行中原决战,你要想控制国策变革的主动权,控制朝政,那你就必须打这一仗,你要打这一仗,就必须与我妥协,与我妥协,我就掌握了主动,我首先就立于不败之地了,就从这场风暴中逃了出来。
这一仗假如打赢了,中土一统,那么公子扶苏建下盖世功勋,问鼎储君不成问题,将来熊氏外戚有望东山再起卷土重来。这一仗假如打输了,咸阳宫即便把责任推给公子扶苏,也打击不到东南熊氏了。既然打击不到东南熊氏,那把失败的责任推给公子扶苏还有什么意义?父子相残,天下人只会指责秦王政,同情扶苏,秦王政的威望会因此受到沉重打击。由此可以预见,这一仗即使打败了,公子扶苏也不会承担责任,如此一来,秦王政和中枢就要承担失败的全部责任,这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打击太大了。
熊氏外戚这一招击中了秦王政的软肋,让秦王政的宝剑不知道往哪砍了。
熊氏外戚既然出招了,既然直接挑衅咸阳宫的权威,秦王政当然不会退让。
秦王政下令,把昌平君一撤到底,连爵位都降为伦侯。魏起等十一位东南郡县官长全部撤职,禁锢,终生不再录用。但东南之地是熊氏的地盘,郡县官吏基本上都来自楚系,禁锢这些官长本人可以,但不能禁锢他们的门生故吏,否则东南郡县如何保持稳定?
郡县官长都撤了,尤其把南郡和黔中两地的太守都撤了,还有十个县令也撤了,谁去顶替他们?
这是非常时期,秦王政即便有心乘机夺取东南之地的控制权,也不敢下手。假如他派自己的亲信去东南,结果下面人阳奉阴违,甚至背后下黑手,把东南搞得一塌糊涂,影响到了中原决战,那责任可是这些人的,秦王政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关中熊氏力量还是比较雄厚,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秦王政可以派他们去,这样就可以继续实施原定的打击熊氏的计划,但东南熊氏既然公开挑衅秦王政的权威,与咸阳宫彻底撕破脸,那关中熊氏当然也是谋划者和参与者,他们已经识破了秦王政的阴谋,当然不会再去东南找死,而秦王政如果强行下令,那等同于向熊氏低头,向熊氏妥协,他的颜面难看,更严重的是咸阳宫的权威荡然无存。熊氏都挑战你了,与你撕破脸了,你还把东南之地交给熊氏,你还要不要脸?还要不要威信?
这样就剩下三方势力可以调用,一个是宗室,一个是本土老秦人,一个是巴蜀人。
巴蜀人可以直接排除在外。隗氏带着一帮楚系力量倒戈,公开分裂楚系,熊氏恨得咬牙切齿,这时候派巴蜀人去东南,简直是自寻死路。
秦王政和中枢紧急磋商后,果断派出以公子懿为首的四位宗室,和以孟苌为首的八位本土老秦人火速赶赴东南,代替被撤职的熊启、魏起等十二位东南军政官长。
=
秦王政憋屈啊,蒙嘉、周青臣、司马空等内廷大员更是苦叹无语。
谁最支持武烈侯的国策变革方向?就是宗室和老秦人。宗室和老秦人可以说是武烈侯最忠实的追随者,正是因为武烈侯的崛起,宗室和老秦人才东山再起,并在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
这几年大秦在统一战场上战无不胜,中原、河北、代北、燕南、江南都是这几年打下来的,但这些新占领土无不留下了武烈侯纵横捭阖的身影。正因为武烈侯的实力不断膨胀,他在这些新占领土上的话语权非常大,大部分郡县官长都是来自宗室和老秦人,一部分则留给了楚系,至于关东人,也就蒙氏和冯氏的弟子门生能够立足。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武烈侯对地方势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中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土地私有化,如果不是武烈侯在背后指使和支持新占领土大肆买卖土地,中枢何至于陷入被动,不得不面对现实,在土地制度的变革上做出颠覆性妥协?
现在武烈侯开始把手伸向了中央所控制的郡县。东南虽然是熊氏势力的盘驻地,但毕竟紧靠关中,对中央政策的执行还是比较坚决,不敢明目张胆地与中央对抗。现在宗室和老秦人趁此机会进入东南,打破了熊氏对东南地区的绝对控制,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东南郡县也会坚决支持武烈侯的国策变革方向,由此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削弱。
熊氏竟然以这种“惨重”代价来维持与武烈侯的联盟,这是秦王政和咸阳宫事前根本想像不到的事。
由此推衍,秦王政和他的近侍大臣们很容易就能猜想到武烈侯插手了。武烈侯把杨端和从东南战场调回北方战场,把自己的虎烈军全部交给公子扶苏,从中不难推测到武烈侯以武力胁迫东南熊氏全面退让。东南熊氏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屈服于武烈侯,于是就出现了让咸阳宫措手不及的一幕。
这一切都是推衍,谁也没有证据证明这是出自武烈侯的谋划,但假如推衍是正确的,那么中原决战是否能取得预期的胜利就不得而知了。
中原决战因此蒙上一层阴霾,秦王政和中枢都有一种不详的预感,这时候右丞相隗状和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