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整个科技树根本没有作战飞机的影子。
若非如此,腾飞集团歼—7MAX教练机最初定型版本也不会把三角翼、边条翼全都用上,弄得跟四不像似的。
不是腾飞集团不想搞好,而是手里没那金刚钻,拦下的瓷器活自然就干不好,无奈之下只能沿用当年永宏厂的舰载机的设计,做小幅度的改动而已。
当然,如果是在八十年代中期,永宏厂内还有石军等技术骨干在,庄建业也不会愁,问题是九十年代初兼并永宏厂时,技术骨干完全走光了,没有人,光有图纸和资料也没用。
之后虽然引入了前苏联专家,帮着把歼—7MAX教练机做了进一步完善。
然而被庄建业挖过来的前苏联专家并不是整体的团队,而是零散的个人组成了临时组合。
解决一两个关键问题还成,整体的方案优化同样是大眼瞪小眼,一脑门子汗。
至于国内的人才,庄建业到是想了,问题是西南所的十号工程以及后续的新一代战机的研制计划;东北所的苏—27国产化以及依托苏—27的一系列深度改进型。
光这两个大型项目就几乎把全国的作战飞机研制人员吸走不说,反而还觉得不够用。
为此京城航空航天大学、金陵航空航天大学、西北航空大学这三所顶级航空院校的飞行器专业的学生刚一入学就被这两个研究所给预定了。
腾飞集团别说招人了,就是边角料都捞不到。
这还不算,国家为了十号工程和仿制苏—27,祭出举国体制这个大杀器,不但把理念优秀毕业生送到两大研究所,而且还要从其他研究所,航空生产厂抽调骨干,支援两个研究所的工作。
腾飞集团自然也在抽调之列,好在当时腾飞集团运—17正处在关键时刻,总部斟酌良久,没有动腾飞集团,不然腾飞集团可能连运—17都得趴窝。
航空产业什么最重要?当然是人才,没有人才,再好的思路实现不了,那也是白搭。
运—17是保住了,但歼—7MAX却彻底成了拖油瓶。
前前后后投资超过16亿人民币,若是放弃了,经济损失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对腾飞集团的产品线,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都会产生及其不利的负面影响。
然而国内已经无人可用,怎么办?
庄建业想都不想就把目光投往海外。
然后便相中了IDF战斗机研发团队。
除了该团队人员素质高外,最关键的是团队成员都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再加上文化上的同源性,交流起来没有任何障碍。
至于应用外籍人士研发有可能应用于军用的先进航空器会不会出问题。
庄建业却没有太多担心,一来腾飞集团研制的是教练机,与正牌战斗机有很大距离;二来便是这支IDF设计研发团队看中的是收益,而不是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
换句话说,人家要买学区房,要过体面的日子,要实现财富自由,若非如此他们也不会纷纷抛弃某岛跑到韩国去。
说白了,这些人就跟数十年后的能力强大的软件开发团队一样,只要有人出得起价钱,给得了待遇,那他们就会为甲方爸爸各种拼死拼活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