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qg28.com,最快更新大明文魁最新章节!

    内阁值房外,机要中书王衡,正运笔作文。

    随林延潮入阁办事三年来,王衡公文也是日益练达。

    在内阁这政本之地办事,一切消息往来都必须假手于公文。无论是前线战况多么激烈,地方民情多么复杂,但天子王公总是不能亲眼目睹,最后都要落于公文上。

    同时内阁发出的政令也是要以公文的形式。

    所以作为林延潮的机要中书,他第一件事就揣摩阁辅的心思。

    将他的用意贯彻于笔尖上。

    这一点新民报主编方从哲即是高手。方从哲所写的文章公文无不深合林延潮的意思,王衡对他实在是崇拜得五体投地。

    现在王衡也用了一段时间,这才慢慢摸清林延潮执政为政的思路,然后代为书写。

    王衡自上手后,林延潮也是十分信任,除了给天子的密揭,以及与申时行,王家屏,王锡爵等致仕阁臣书信由本人亲力亲外,其余公文起草都假手给王衡。

    现在自赵志皋致仕后大半年来,林延潮代理内阁首辅之事,王衡经手公文不知多少,他写后给林延潮过目再行以朝廷令谕的方式至各衙门中。

    一条条政令的落实,变革都出自自己之手,如此权力的滋味给了王衡极大的愉悦。

    这大半年来,王衡帮助林延潮着重处理倭国,漕运之事。

    现在明朝已经在倭国大阪,琉球国那霸,朝鲜之王京设慕华馆。

    另外在倭国平户,朝鲜铁山设通商馆。

    慕华馆,通商馆皆归礼部管辖,处置一切外交通商事宜。

    慕华馆设有大使一名,参赞两名。两位参赞一名负责通商,一名负责教化。

    大使为正五品,挂礼部郎中衔,位同于钦差,代表明朝天子全权处分明国的外交事宜。

    参赞为正六品衔,挂礼部主事衔或户部主事衔。

    行人司行人三名,每半年往返京师或通商馆传递消息。

    使馆驻八十名明军士卒,另设一名千总作为武官。

    至于通商馆不设大使,而设通商参赞一名,挂户部主事衔,行人司行人两名,每半年往返京师或大使馆传递消息。

    通商馆驻明军五十名,设把总一名。

    同时明朝使节在倭国,琉球,朝鲜或有豁免之权,不受当地司法审问。

    当然对于倭国的通商外交乃重中之重,对于驻大阪大使,林延潮让门生于仕廉出任。

    至于驻平户的参赞,则由另一门生曹学佺出任。

    万历二十八年春,倭寇第一次岁贡船队,从平户出港,经朝鲜荠浦,再抵至铁山与明国市易,两国贸易额达六十余万白银。

    在王衡看来,这通商之利已经初现。

    因两度征朝大败,又兼为了方便通商。

    倭国五大老第一的德川家康,五奉行之一的石田三成,长洲大名毛利,九州大名岛津,大友,公家华族。

    以及倭国一方的亲华派小西行长等等都向明朝表示,愿意派武子弟来明朝学习上朝文化。

    天子大笔一挥已经在年前答允。

    于是倭国上个月派出三百人来明朝学习文化,其中不乏德川秀忠这样的名家子弟。

    在王衡看来此乃过去质子,但他不明白为何林延潮却为何还安排本朝大儒,如此费心教他们汉学文化,并对他们的课程事事关心,亲自过问。

    很多年后王衡才明白林延潮的用意。

    这些子弟来明朝后学习明朝文化,都十分倾慕。当时倭国的姓氏苗字太难,出现如源朝臣德川,源朝臣武田,如此明朝人难以称呼的问题。

    于是倭寇派遣子弟全部都给自己取了汉姓,以便与明朝人士交往称呼。这在亲中华的国家中如越南,朝鲜,琉球上层都以改汉姓为荣。

    比如后来德川秀忠因在大明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色,被明朝天子御赐国姓‘朱’。

    这些人见识了大明的国力强大,文化昌盛,回国之后不少人都毕生致力于‘明倭友好’的事业上。

    王衡着手另一件事就是在漕运上。

    经过数年的海漕试行,每年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的海漕船,可直达山东半岛成山、再到达天津界河口。

    据王衡所知,尽管有些船只在海里漂没,但负责海漕之事的梅家有皇商的背景,与官府打点甚好,对于没了的船员都给了一笔足够的补偿,同时也补足了缺额,故而虽说有些官员有所微词,但也没有掀起什么波澜。

    事实上海漕的兴起,并没有带来河漕的没落。

    因为运河上漕船的减少,反而使民间客船,货船,商船增加了不少,并使得南北交通有所改善。

    原先运河拥堵时,漕船优先通行,官船次之,民船则要排队。现在漕船一少,运河通航却是好转了一些。

    有了海漕在手,正好给林延潮一个很好的机会,朝廷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治理铁板一块的河漕积弊。

    林延潮治理河漕的方法,大体与治理两淮盐政的方法差不多。

    原先朝廷用运军负责河漕的漕运,但后来运河被沿河官吏盘剥的太厉害,结果逃亡无数。

    于是朝廷想出了种种办法,比如提高运军的粮饷,允许漕船来京途中夹带私货,甚至不惜用海漕来避免这些陋规等等。

    至于林延潮治理漕运的办法,就是让朝廷默许运兵将输漕之事给沿河商帮代办,同时对沿河州县对漕运盘剥太厉害的,朝廷予以严惩。

    若是他们敢反对,朝廷则给予海漕更大力的支持。如梅家为首的海漕商帮都看着这一块呢。所以林延潮提出将海漕漕额从原先五十万石加至一百三十万石,河漕漕额从三百五十万石减至两百七十万石。

    王衡虽不知道历史上这些船民因被盘剥,最后不得不形成漕帮对抗官府,以至于后来的清朝只能对漕帮睁一眼闭一眼。

    但王衡深信林延潮之能,林延潮解决漕弊的方式,就是如此一点一点的加码。

    但此事却遭到了政见保守的沈一贯的反对。他认为此举必会遭到运河激变,为政之要在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林延潮与沈一贯在阁中因此起了争执。

    现在官场上对林延潮与沈一贯之间关系揣测很多,大部分认为是势如水火,但这些传闻多是不实,在更进一步的京官廷臣们看来林延潮与沈一贯的关系没那么差,至少在表面上还保持着一团和睦的样子。

    二人关系到底如何,唯有林延潮与沈一贯二人清楚。

    但王衡明白。确实在很多政见上,林沈二人持相反的的态度,赵志皋去位后,二人就有些无法调和了。

    但林延潮对沈一贯一直采取忍让的态度,容许对方在很多事上拍板。

    而且王衡看得出来沈一贯颇有野心。沈一贯在阁经营那多年,浙党可谓遍布朝堂上下,如右中允陈之龙、户科都给事中姚文蔚、工科给事中钟兆斗、吏部员外郎贺灿然等,此外蜀人刑科给事中钱梦皋、御史张似渠、齐人御史康丕扬都是他的心腹。

    王衡坐在公案上刚写完一个条子,这时候门吏推门入内给了王衡一个条子。

    王衡看完条子,不由脸色巨变。

    当即他起身来到值房套间后,走向坐在摇椅上闭目休息的林延潮。

    可以看出林延潮十分疲倦,方才刚刚睡下。

    王衡纵然不忍心还是道:“相爷,相爷。”

    林延潮眼睛一睁坐起道:“何事?”

    王衡道:“启禀相爷,山西,河南巡抚来信,山西,河南两省从去年八月起,已是半年不雨,现在土脉焦枯,河井乾涸,二麦尽槁,赤地数千里,受灾百姓达数百万啊!”

    林延潮神色一焦,立即起身拿起奏报看了一遍。

    王衡立即给林延潮披上外袍,但见林延潮一手持公文,一手负后于值房里踱步。

    但见林延潮对窗叹道:“仆本以为平定播州,朝鲜后,能让朝廷稍稍缓过一口气来,再革除积弊,但是山西,陕西竟又遭大旱!”

    王衡闻言已是红了眼睛然后道:“相爷还请宽心,两省巡抚已督促百姓屯垦番薯备荒了。”

    林延潮点点头道:“仆懊恼并非山西,河南之事,而是仆入阁以来一直碌碌无为。”

    “记得当初未入阁时仆曾与令尊言过,仆入阁三年不更大政,任其而为,三年后再行变法。如今仆已入阁已是三年,但说来变法之事,仍遥遥无期。说来都是仆自视过高了。”

    王衡劝解道:“昔日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其国人以鸟喻之,楚庄王答曰,此鸟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相爷不也是如此吗?”

    林延潮摇了摇头道:“你以楚庄王喻仆,仆实欣慰。但为今之计唯有请令尊再度出山重整河山才是正途。”

    王衡闻言大吃一惊。

    有段故事,王衡是耳熟能详的。

    天子还未亲政时,有一日天子向辅臣询问,昔年嘉靖时阁臣吕本在家安否?

    此事传到了张居正耳里。结果张居正大怒,他立即召吕本之子,中书舍人吕兑到朝房问道:“主上问尊公起居,舍缘受知?”

    吕兑闻言大惊,立即上疏辞官跑路。

    当时吕本已经七十余岁了,路也走不动,天子不过听说了吕本的名字,随意问了两句。张居正居然以为天子有召吕本回朝取代他的打算,将吕兑叫来好一顿质问。

    而今论器小多忌,林延潮未必在张居正之下啊。

    何况眼下他权倾天下,朝堂都是他的门生故吏,自己的父亲现在入阁未必能压得过他。

    王衡道:“家父素来闲云野鹤,从来没有恋眷权位之意,自归隐山林后,此意更坚,早已是不过问世事,何况近来身子也不好,更是无能为力了。”

    林延潮见王衡惊色,不由笑道:“辰玉想到哪里去了,你是我的左膀右臂,秉政以来多有借重你的长谋,至于老相爷,林某更是敬重有加,无论是他将来身在何处,林某都以学生事之。”

    王衡听了林延潮这话仍是惊疑不定。

    眼下天子屡有问政王锡爵。不仅如此王锡爵还与林延潮保持密切书信往来。更何况他现在为林延潮机要中书,朝堂之事王家可谓事事参与。

    如此王锡爵就算不回朝,都能影响中枢大政。但万一回朝,林延潮居其下,那么二者原先和睦的关系就要破裂。

    故而林延潮今日这番话其实是在警告自己啊。他提及三年之期已满,正是他主持变法,大张旗鼓的时候,这时候谁挡他的路,他就要除谁,用张居正的话来说,就是芝兰当路,不得不锄。

    王衡想到这里,决定回家后写信力劝其父不要任何出山的念头。

    半个月后,天子派的官员至太仓请王锡爵入阁。

    王锡爵当初以少傅兼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下野,眼下天子为了启用王锡爵又加少保之衔。

    王锡爵得旨前,已收到王衡书信。

    王锡爵是否因王衡的书信改变了起复之心此不得而知,但他却上表给天子辞去官职不肯入京就官。

    “相爷,王太仓已是辞了圣命!”

    林延潮于府中书房闻之此事,不由点了点头。

    陈济川道:“还是王大公子的信起了作用。”

    林延潮摇了摇头道:“你错了,若王太仓真有起复之意,又是其子一封信可以阻得了的。”

    “但加上相爷的分量就不同了。”陈济川躬着身言道。

    林延潮看了陈济川一眼,微微一笑道:“你倒是无所不知,但为了稳妥起见,还是王太仓永不回朝的好。”

    林延潮说到这里,陈济川知道林延潮早胸有成竹:“还请相爷吩咐。”

    林延潮道:“既有中使至太仓相请,那么王太仓起复之事就非我与圣上二人所独知,既是如此放出风声给邹,顾二人知晓。这二人深恨王太仓,必会全力阻其起复。”

    陈济川称是。

    林延潮突问道:“对了,沈泰鸿在河南为官如何?”

    陈济川道:“可以称得上锐意进取。汉南本来就藩王众多,又多占民田,这一次河南大旱,沈泰鸿竟然打起潞王的主意,不仅截留王府禄米,出面请他开仓放赈。”

    “又是这个潞王。”林延潮微微笑了笑,真是老相识啊。

    当初潞王在河南被林延潮搞得灰头土脸,一度要往湖广就藩。但后来潞王每日写信向李太后哭诉,终于天子还是因李太后所请,将潞王又迁回就藩河南,为此又多花了朝廷几十万两银子。

    李太后终究已是失势,又兼言官屡有弹劾潞王来向天子表‘忠心’,因此潞王这一次就藩后,实比之前已是收敛许多。

    去年林延潮成为首臣,潞王甚至‘不计前嫌’还送了三千两银子,一对翡翠作贺。

    林延潮退了银子,但还是大度地收下了翡翠。

    “沈泰鸿这一次截留了给潞王的禄米,潞王也知这沈泰鸿背景不小故而没有造次,但听闻河南巡抚对沈泰鸿这样‘打扰’亲王之举甚有不满。”

    林延潮闻言双眼一眯,抚须道:“今年河南旱情到了这个地步,这个河南巡抚不去忧民,反而还担心起亲王的租子起来,立即以我的名义写信给河南巡抚,告诉他今年河南赈灾之事不许有任何差池,否则圣上怪罪下来,他担待不起。”

    “那沈泰鸿那边?”

    林延潮道:“由着他放手去做!”

    陈济川问道:“相爷,是不是要让沈泰鸿在河南弄得不可收拾,再以此作为沈四明相公的把柄。”

    林延潮微微笑道:“如此粗浅的手段,岂能对付得了沈相公……当务之急还是……”

    “阻王太仓回朝?”

    “是河南,山西之旱情。”

    次日,林延潮上表天子言河南,山西大旱,恳请天子收回派往两省的矿监税使,以利各地商人输米进入河南,山西以缓解灾情。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